摘录
任何一个后进国家从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转化时,都不能避免官商经济的发展。
未来在国内,是一个新闻报道空间逐渐被压缩的时代,如果继续做下去,可能只会消耗个人生命
当战争向着长期化发展时,谁第一个反应过来,从掠夺式财政政策走向可持续的生产式财政,谁就会成为受益者
综述
本书描述了中国古代两千年的财政制度的变迁历史。 总体而言,中国的历朝历代始终围绕着三大底线来设计财政政策:
- 国有企业
- 土地公有制
- 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
整个中国的财政历史就是政府和百姓之间的金融博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政府和百姓都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金融对策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结构和细部
前言: 一部新视角小的中国财政史诗
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
- 国有企业
- 公有土地制度
- 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
这所谓的三大底线,其实是中央政府的三大敛财手段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
- 中央政府通过建立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地域辽阔的帝国,而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官吏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财政,除了中央政府,其余机构无权收税,也不能给官员发放工资。
-
官员成为了中央政府豢养的统治工具。
-
从汉代开始出现国有企业,汉武帝将盐铁收为国家经营
- 从唐代开始出现土地国有制,农民只是国家终生的租客。
- 宋代开始发行纸币——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
集权财政的三大周期
- 第一个周期
- 始于秦汉,结束于南朝。
- 中央集权为主,诸侯制为辅
- 土地私有制
- 税收采取土地税
- 逐步出现国有企业、国家金融垄断
- 第二个周期
- 从北魏开始,结束于南宋
- 完全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科举制
- 土地公有制: 国家分配和回收土地
- 税收采用租庸调制度
- 第三个周期
- 从辽金开始,结束于明清
- 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制
- 建立了具有无限控制力的集权模式
- 税收以土地税为主
- 放弃了不稳定的货币体系
引子: 汉武帝 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87年)
- 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
- 为了应对庞大的军事支出,汉武帝垄断了自然资源,开办国有企业
- 政府为了维稳,必须多收税;要多收税,必须建立企业和金融垄断;而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会破坏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停滞之后,又会影响政府维稳,从而造成王朝垮台
- 必要的恶: 为了管理庞大的官僚体系,政府必须建立国有企业获得利润
探索中的集权帝国(秦到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代: 中央帝国的诞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41年)
- 楚汉之争并不是皇位的争夺战,而是两种理念的战争: 诸侯模式还是大一统帝国
- 鲁国: 初税亩: 实现土地私有化
- 魏国: 李悝变法
- 温和的变法
- 不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
- 秦国:
- 商鞅变法
-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 控制粮食流通的渠道,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农民无法擅自离开土地. 每个人都被标准化。
- 实行军爵制,将整个社会生活同军事挂钩: 秦国成为完美的战争机器
- 鼓励其他各国移民
- 统一进程结束之后,没有能够及时转换统治制度,依然采用战时模式,民力被压榨干了。
- 商鞅变法
- 汉代
- 文帝:
- 买卖爵位、放弃土地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 最大程度减少政府的开支.
- 小政府的典范,也使得人们意识到建立一个大帝国是可行的。
- 景帝:
- 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地方逐渐占据上风
- 通过战争,景帝消灭了诸侯势力,彻底掌握了全国的财政权
- 文帝:
汉代: 皇帝的财政僵局(公元前141年-公元前33年)
- 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死穴: 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
- 经济的繁荣使得官僚集团开始变得臃肿,皇室开始扩建后宫
- 战争极大的加大了财政的负担
- 武帝为中央帝国建立了模板
- 农业税税率不高
- 垄断工业的国有企业
- 垄断金融体系,发行货币
- 使得中国古代的工商业无法得到完全的发展
-
垄断货币发行权
- 为政府榨取财富提供的快捷通道
- 被后世历朝历代沿用
-
汉昭帝时期经济开始复苏
- 武帝晚年已经放弃了穷兵黩武的政策,开始休养生息
- 汉昭帝、汉宣帝放弃了奢华的宫室和礼仪
- 农业革命: 农耕+大规模使用耕牛
Note
这是中央集权政府绕不开的体制弊端?
一个幻想家的财政实验(公元前33年-公元25年)
- 王莽改革是一次儒家原教旨的乌托邦实验
- 王莽改革的核心:
- 土地所有制改革: 取消土地私有制
- 货币制度改革
- 加强政府垄断
- 王莽是被儒家分子蛊惑进行改革的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公元25年到公元189年)
- 此时的东汉政府的官僚机构已经非常冗余而庞大,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 政府上层开始被几个大家族所把持
- 政府为了筹措资金,开始大规模卖官鬻爵
魏晋南北朝: 战争时期的财政竞争(公元189年-公元589年)
- 三国: 财政为王
- 整个三国史就是财政史
- 曹魏正式因为创立了屯田制,拥有高效的后勤系统
- 其他军阀都是掠夺为主,而曹魏则是屯田制
- 屯田制:
- 和平时期: 低效
- 战争时期: 唯一的有效组织方式
- 看不见的战场
- 完善的财政系统是司马氏最终胜出的关键
- 晋朝灭蜀、灭吴的大将都是深刻理解财政的人才
- 邓艾
- 羊祜
- 杜预
- 西晋:
- 晋武帝的土地政策由于各种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而与最终流产
- 八王之乱彻底颠覆了晋朝的政府
-
东晋:
- 黄白籍制度: 重新进行土地清查
-
南朝
- 清查户籍
小结
秦汉早期是一段实验时期,统治者们试图建立一套制度来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秦国创建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汉继承了秦的郡县制,早期采取了宽松的经济政策,让民间的经济力量自由发展。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和匈奴大规模战争的开展,汉武帝发现政府的自由主义财政政策无法满足大帝国的军事和官僚支出。因此,他开始引入一整套垄断体系来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 但是,垄断体系虽然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战争经费的问题。但是,这也造成了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使得社会无法正常的、自然的发展。 当官僚机构和经济勾结时,社会慢慢就结块和硬化了,形成了士族阶级。 他们既掌握了公权力,也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发展。 这成为后续几百年的巨大社会问题。历朝历代都无法彻底解决。
财政失控的繁荣帝国(北朝到南宋,公元386年-公元1279年)
唐德宗: 吝啬皇帝感慨悲歌(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 唐肃宗
- 向商人收取重税,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 设置了大量的临时官员来从民间收取税收,导致了大量冗余的官僚机构
- 将国库转为皇帝的私库,进一步破坏了唐代的财政制度
- 货币贬值
- 建立国有企业
- 唐代宗
- 加强专卖制度
- 加强土地税
Note
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都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1. 新制度带来的收益 2. 执行新制度带来的成本 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决不能只考虑带来的收益,还需要考虑因此而产生的管理成本
- 唐德宗
- 两税法改革
- 废除酒类专卖
- 错误估计了削藩的时机
一千多年以前的土地革命(公元386年-公元618年)
- 北方战乱,五胡乱华。但正是因为战乱,导致了北方的各个政府能够抛却一切历史包袱,重新整理整个国家的户籍数据,实行土地国家公有制。
-
公有制形式:
- 每户的幼儿成年时都可以获得政府分配的土地
- 老人去世之后,政府收回土地进行再分配
-
隋朝的繁荣其实是「国富民穷」的表现
- 隋文帝建立了高效的抽税系统,将民间的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
- 民间的财货其实远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繁荣
思考
原来土地公有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土地公有制在中国历史其实是源远流长的。
唐代: 最简单的财政,最复杂的问题(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 唐太宗晚期的财政状况其实已经失控,本质上与隋炀帝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
- 历史上对他英明的推崇表现出了百姓对圣君的渴望
- 失控的财政没有导致帝国奔溃是因为唐代的征税机制远没有隋代那么严密,政府的征税机器没有对民间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 大量的财富余留在民间,才造成了所谓的贞观之治
- 唐朝实行的授田制——一种土地公有制
- 一个人出生之后从政府处获得土地,毕生从事农耕,并上交税收,人死后,田地由政府回收再分配
- 租庸调
- 租: 在政府分配的田地上耕作,向政府交纳收成。
- 调: 家庭手工业税,根据地方产出的不同,向政府交纳不同的手工业产品
- 庸: 所有男丁每年为政府服力役二十天
- 终唐一朝,财政问题始终困扰着政府
宋代: 改革之殤(公元960年-公元1100年)
-
宋代的财政制度
- 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到地方收税,地方官员无权处理税收事务
- 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
- 财政官员的地位提升,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
- 此种制度非常成功,直到宋朝灭亡,地方官僚都无法与中央抗衡
- 建立了严密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奢侈品和民生用品均是官营
-
宋代的包袱:
- 冗兵
- 冗官
-
范仲淹改革:
- 针对对象: 冗兵,冗官,冗费,行政效率低下
- 财政应该量入为出,而不是量出为入。 政府的职责是发展经济而不是加强税收
- 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 主要问题不是财政收入不足,而是政府规模快速膨胀。
-
王安石变法: 从节流 --> 开源
- 基本主线: 加强中央集权
- 想法很理想,但是由于政府官僚效率低下,最终失败了
Note
任何一次改革的成败,不只是方法和方向的问题,还涉及到了执行力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中,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在稳定的执行环境中推进改革才是最重要的。
纸币: 温水煮青蛙的游戏(公元993年-公元1100年)
- 交子:
- 铁本位
- 只在四川使用
- 为了支持与西夏的战争,政府开始在没有保证金的情况下,大量印制交子
金融大奔溃(公元1100年-公元1279年)
- 宋徽宗贬谪了大量能臣
- 宋徽宗贪图享受
- 蔡京将交子推广到全国,且是在没有准备金的情况下
- 南宋的吉荣体系继续失控,大幅的通货膨胀
最完美的集权机器(辽金到清 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
元代: 大蒙古的财政危机(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 色目人为蒙古管理财富,通过放贷来增值
- 蒙古人也把西方的白银引入了中国
- 蒙古采用色目人的建议,开始采用包税制
- 元代纸币以银为储备
明代: 最严密的集权皇朝(公元1368年-1644年)
- 大明宝钞
- 完全没有准备金制度,所有纸币都是不可兑换的
- 发行数量不做限制
- 快速贬值
- 银本位
- 民间自发对抗中央的错误金融政策
- 保护了民间的经济
- 明代闭关锁国,没有意愿和海外进行贸易
- 外商把货物运到中国,但是不能自由贸易,只能交给政府,作为贡品运往北京
- 朝廷则会赏赐使者大量钱财
Note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万国来贺」的真相?!
-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三级政府机构
- 三级金字塔式的行政结构有利用中央集权的统治
- 明清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一个副作用是逐渐消灭了大家族的垄断地位,彻底打算了社会板结
-
张居正
- 一条鞭法
- 大大简化了征税手续
- 牢牢地把握住了一个根本: 土地
- 从征收实物变成了征收银两,确定了以货币为税的原则
- 并没有做出发展经济的尝试,只是榨干了社会的税基
- 一条鞭法
清代: 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公元1636年-公元1911年)
-
征税的改革
- 新增人丁永不加赋
- 摊丁入亩: 放宽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 火耗归公
-
银本位的金融体制
- 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
清朝的财政收入
- 地丁税
- 火耗银
- 出卖功名
- 盐业专卖
- 关税
-
清朝前期通常保持着收入大于支出的状态
- 白莲教战争,耗光了康乾几十年的财富积累
- 1840年的中英战争虽然战败,但是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工商业就此起步
- 真正让清朝重创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
总体感觉不够深入,分析的比较浅显。 而且明显感到头重脚轻,对汉唐的分析比较深入,而对后来的朝代则比较放松了。
和我的关系
目前我认为比较好的制度:
- 府兵制: 加强平时的训练
- 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的财政
- 土地公有制: 前提是政府效率足够,能够掌握全国的户籍情况
- 将官僚体系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规模,不能无限制的增长
Comments
So what do you think? Did I miss something? Is any part unclear? Leave your comments be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