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 李笑来

这又是一本鸡汤书,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完的。 这些年来,应该已经对鸡汤文免疫了才对…… 不过,时常看看鸡汤应该也不是坏事吧。

书中阐述了很多观点,但是整体逻辑性不强,每一篇都相对独立,而且其中的一些例子比较生硬,不太有说服力。 不过,作者想要说明的还是有一些启发的。

  1. 学习上的成功只靠两点: 策略坚持。 我认为这两点是在两个维度上的考量,而不是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坚持比策略重要”。 当前是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你的学习速度越快,学习策略越高明,加上坚持带来的复利效应,越是能走得更远。 蜗牛要花上十年的时间爬到塔顶,而雄鹰几分钟内就飞到塔顶。 尽管都达到了目标,但是时间成本是完全不同的。 而时间,才是每一个人最珍贵的资源!

  2. 做计划真的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事情。 从我切身经验来看,这一观点真是切中要害啊! 要真正做出一个能让自己的发挥最大效能的计划其实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们要么低估自己,要么高估自己。 我看到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年初、月初制定了满满的计划表,结果到年底、月底的时候,基本没有全部完成的。 这是执行力不够吗? 表面上的原因是执行力不够,但实际上你的计划没做好,如果你真正的了解自己秉性,就应该制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且不会让自己太有压力的计划。 而不是为了赶目标而制定的计划。 正如苏格拉底说,我们每个人最需要做的是:"Know yourself !"

  3. 打造人卖不如打造自己。 很喜欢这个提法,不喜欢专营取巧,只要安于本心做好自己。 不需要遗世独立,也不需要阴影狗狗,只要尊崇本心,就像孔老夫子所说:“修文德以来人”

  4. 寻找不需要比较就能带来幸福的事物。 世上很多烦恼其实都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但是不管你处于什么地位、拥有多少财富,永远会有在你上位的人。 基于比较的幸福感注定是短暂的,注定会让人进入不断攀比的死循环。 因此,作者主张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循环,用心去发现那些不需要比较就能得到的幸福感。 话虽不错,但我认为我们还是无法也不应该放弃比较。 只有和他人的比较才能显出我们的不足,才能激励我们不断往前走。 也许经历世事沧桑之后,我们终会发现和别人的比较只是黄粱一梦,该放下的终将放下;然而,此时此刻,只用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只有我们现在拿起了,日后我们才能放下!

书中还提到一个表格:

自己知道的 自己不知道的
别人知道的 1 2
别人不知道的 3 4

这个表格很能说明问题,1中的内容是我们的基本状态,2中的内容是我们需要接受批评并改正的,3中的内容是属于自己的小秘密,而4中的则是我们需要自己发掘的自身潜力。 我想所谓学习或成长,应该是把4中的内容转移到1中的过程吧。


拿破仑传

作者: Emil Ludwig

以前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过拿破仑的历史,这本传记从某种程度弥补了这一空白。

不过此本传记写得并不好,感觉很多史料都是东拼西凑的,尤其是各种引用拿破仑写的信、说过的话,完全没有上下文,仅仅是引用。。。


虚像小丑

作者: 东野圭吾

这本小册子是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集,说实话,其实写得很一般,感觉失去了东野圭吾原来的水平。 和「嫌疑人X的献身」、「信」等创作相比,感觉就像是练手之作,而没有进行精心的雕琢。


十一字杀人案

作者: 东野圭吾

这是东野圭吾早期的作品,虽然比不上他的巅峰之作,但是这部小说还算可读。

可惜的是结尾处略显慌乱,“我”对于山森的质问似乎毫无根据,这一设置感觉有些多余。

不过,从这个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东野圭吾很早之前就开始考虑道德、犯罪、名誉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么多年的思考与酝酿,他最终才能写出「信」这样的佳作。


清明上河图密码1

作者: 冶文彪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推理小说,时代背景是北宋的巅峰时期,围绕一些市井小人物的案件,逐渐引出一个巨大谜团。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任何一个人物出场时,你都以为TA只是个路人甲,但也许TA就是这个案件的关键人物。 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其背景,都有其令人叹惋的无奈。 从卖饼的小哥到宰相的孙子,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烦恼,每一个人都有其忧愁,接着一个一个案件,向我们展示了北宋时期整体的社会面貌。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和大多数推理小说不一样的是,作者的重心是放在案件所涉及的各色人物身上,而不是办案人物本身。 也就是说,这部作品中并没有像福尔摩斯那样智商爆表的神探,而仅仅是一些市井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的日常。 这正是这部作品接地气的地方,才让我真正进入了那个时代,进入了北宋的繁华。


疾风回旋曲

作者: 东野圭吾

真不敢相信这是东野圭吾的作品,平铺直叙没有转折,没有伏笔,什么都没有……

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是东野圭吾2013年的作品,难道这是大师灵感枯竭的前兆?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作者: 周兵, 徐欢

央视曾拍过一部同名的纪录片,这本小册子是纪录片的整理文档。 整本书对比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了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入门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对比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出现在甲壳上甲骨文,是用来祭祀的;而西方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字是用来记账的。 这就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从最初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求实际,实用主义至上;中国讲求灵性,追求天人合一。 从后来的中西方绘画技术也能看出这些差别,水墨画重意境轻细节,油画重技法轻感染。


自私的基因

作者: Clinton Richard Dawkins

这本书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地球上的一切生活其实仅仅是一个生存容器,真正永远延续的是基因,我们只是基因的傀儡而已。 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对象也不是单个个体,更不是一个物种,而是最小的单位: 基因。

基因为了不断延续下去,继而创造出了具体的各种形态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具有求生和繁衍的本能,而基因隐藏在生物体内,利用生物活动来保护自己。 这种想法一开始你会觉得很有趣,但是仔细想想,还是很恐怖的! 假设,我们真的是基因生存的容器,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思想? 最近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出能够自己「思考」的机器而不懈努力。 如果,基因寄生理论成立,那对于基因来说,我们岂不是就已经是会「思考」的机器了? 而且这机器还以为自己是处于主宰地位的,其实真正躲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是基因。

尽管这本书反应的主题很有意思,也很具有深入思考的价值,但是文章写得真是不怎么样。 似乎就是很多学术论文集结成的一本书,其中的句子又臭又长,实在不具有可读性。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作者: 马伯庸

之前真是没想到马伯庸还会写一些文化方面的主题,不得不佩服马亲王的知识面。 王朝德性这玩意向来不是什么主流的东西,马亲王能从犄角旮旯里研究出这些历史过程,真心不容易。 作为一本扩展知识面的小册子,本书还是写的很不错的。


超新星纪元

作者:刘慈欣

这基本不算是什么科幻小说,仅仅是一个嵌套在虚构框架下的童话故事。 这是刘慈欣的早期作品之一,很显然还略显粗糙。 不过,从这部小说中,我也还能看到一些三体的影子,比如不同时代的演化过程,看来大刘是非常喜欢对这种架空历史的想象。 我想,这很有可能是受到基地系列的影响吧。


球状闪电

作者:刘慈欣

这应该可以算是三体系列的外传吧,整部小说整体要比「超新星纪元」有了很大的提升,拥有了更多硬科幻的内容。 大刘果然是理工科出身的,感觉他对武器有着不一般的痴迷,文中描写了很多想象中的尖端武器,看起来很有意思。 在这部作品中,也能看到一些三体的影子,比如文中多次强调的,人生需要有一样东西让你为之着迷,这样的人生才是圆满的。 这种着迷的感觉,和三体中提出的「空」的概念很相似。

「超新星纪元」和「球状闪电」都称不上是经典的作品,但是从它们身上可以看到大刘科幻世界官的逐步形成过程,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参考资料

更新日志

  • 2016年5月15日总结前四本书的读书笔记
  • 2016年5月22日增加三本书的读书笔记
  • 2016年6月5日增加最后四本书的读书笔记
  • 2016年6月5日发布

Share on: TwitterFacebookEmail


Flyaway is the owner of this blog.
Comments

So what do you think? Did I miss something? Is any part unclear? Leave your comments below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ublished

Category

reading-list

Tags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