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西方哲学史
Author Gunnar Skirbekk, Nils Gilje
Edition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
Release Date 2016-3
ISBN 9787532770168

摘录

哲学答案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能够被「运用」,而在于它们能够使我们对事情理解得更好

哲学可以区别于四种其他活动: 创造性写作、实验科学、形式科学和神学。

综述

这是西方哲学史的第一章,主要是讲述了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各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些想法有些简单了,但是非常具有启发性。 原子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等思想,都在后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段时期也被称为「宇宙论时期」。主要是在前600年到前450年。

同时,在这一章中,作者也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哲学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在主要介绍古希腊的哲学家以外,这一章还包括了一些印度和中国的哲学思想,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看,西方看待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还是有些怪怪的。 总觉得他们分析的角度很奇怪。

结构和细部

公元前6世纪。

区别于哲学的四种其他活动: - 创造性写作: 哲学必须做出真假的判断 - 实验科学: 不依赖与实验 - 形式科学: 必须对自己的预设进行反思,对预设进行讨论及论证其正确性。 - 神学: 没有固定的出于宗教理由而无法放弃的预设

哲学思想所必须包含的四点: 1. 问题 2. 论据 3. 答案 4. 蕴意

其中的答案是最不重要的。

第一代哲学家: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克

泰勒斯声称「万物是水」,这个世界是水形成的一个循环: 从水到其他物体、从其他物体又到水。 泰勒斯是在寻找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变化中的不变性。

泰勒斯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这一结论的,它的这种「观测-->得出结论」的方式,开启了后世的科学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这样的一种假设: 万事万物都是可以为人类思想所理解的,哪怕是宇宙最远的角落,都是人类思想可理解的。 泰勒斯因此被称为第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

泰勒斯的思考可以归结为: 前提: 变化是存在的 1. 问题: 所有变化当中的不变元素是什么? 2. 论据: 对水的观察 3. 答案: 水是所有变化中的不变的元素 4. 蕴意: 万物是可以理解的

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了和泰勒斯同样的问题。 但是他们不同意泰勒满的结论,如果水能变成任务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把始基定义为任何东西。

阿那克西曼德 如果水能变成任何东西,那么这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能转变为任何事物。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始基是apeiron,它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没有边界的。 apeiron和水不同,它不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东西。 也就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感性的世界是由一种非感性的东西组成的。

阿那克西米尼 他更加关注变化状态。 认为「气」是始基。

第一代希腊哲学家: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他们也被成为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

第二代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芝诺

这三人属于第二代哲学家,他们不仅观察自然,而且还研究第一代哲学家的论述。 第一代哲学家假定自然中发生着变化,这是他们的前提假设。

第二代哲学家对这个假设提出了疑问。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或流动中;巴门尼德则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在变化的状态之中。

赫拉克利特: 1. 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之中, 2. 但是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发生的 3. 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4. 但是这种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了和谐。

巴门尼德 认为一切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幻只是一个幻觉,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并且永恒不变、不可分割,他称之为“一”.

芝诺 - 巴门尼德的学生 - 提出了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

第三代哲学家: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第二代哲学家,他们有的人认为万物是处于流动中的;有的人认为世界是静止的。 第三代哲学则认为真理存在于两者之间,因此而被称为居间的哲学家。

恩培多克勒: 1. 存在着四种不可变化的、原始的元素(火气水土) 2. 除了原始的实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力量: 分裂作用的力量(恨)和统一作用的力量(爱) 3. 四元素在质和量上都是不可变化的,它们永远保持各自的特性。

恩培多克勒试图创建一种既包括变化,也包括不可变的东西的模型。

阿那克萨戈拉 1. 基础元素是「无数的」 2. 只有一种力量: 心灵

德谟克利特 - 原子论: 只存在着一种基础元素: 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

毕达哥拉斯学派

该学派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尝试从数学角度来描述整个世界。 他们认为数学结构是所有事物的基础。 任何事物都会毁坏,而数学不会。因此,数学是自然中的不变者。

古代印度思想

《吠陀》宗教文本 宗教中的神祇常常与种种自然力量相联系。 他们的世界是宇宙与混沌之间的永恒的战斗。

《奥义书》宣扬一种新的宗教和形而上学学说。 - 转世学说,生和死的永恒循环。 - 全部的印度哲学都是在追求救赎,从永恒的生死循环中解脱出来。 - 业,是印度哲学中一个特殊的概念。 - 道德因果性和转世相连接。 - 今生得到更好的「业」,来世能转生为更高级的物种(更高级的种姓) - 这种哲学世界观为种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佛教 - 四谛 - 苦谛: 生是受苦;老是受苦;病是受苦;亡是受苦 - 集谛: - 灭谛: - 道谛; - 这个世界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事物或实体。

印度教: 《薄伽梵歌》 - 种姓制度是宇宙秩序的不可瓦解的部分 - 个人责任是受他所属的种姓决定的。

古代中国思想

中国文明更多的是实践和实用的取向。

儒家 - 一位强烈依恋传统的哲学家 - 孔子捍卫一种直接的社会等级划分,个人的义务与其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 - 人性本善

道家 - 整体论和神秘主义 - 核心概念: 道 - 道先于天地而生,是万物的起源和复归。

评价

总体来说,本书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 从第一章就包含了大量引用看出,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和我的关系

在这第一章中,我学习到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各个地区的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 其中着重介绍了古希腊自然派的哲学家,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建模虽然现在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在其中还是能看到他们头脑中闪耀着的智慧之光。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德谟克利特在几千年前就得出了原子论。 现代科技也是直到近现代才得出的结论,古代的哲学家却仅仅依靠观察和思考,就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更新日志

  • 2019年3月12日写作并发表

Share on: TwitterFacebookEmail


Flyaway is the owner of this blog.
Comments

So what do you think? Did I miss something? Is any part unclear? Leave your comments below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ublished

More In This Series

Category

reading-list

Tags

Contact